当前位置:简理财体育长恨歌和妖猫传有什么关系 长恨歌的故事是真的吗
长恨歌和妖猫传有什么关系 长恨歌的故事是真的吗
2023-03-19

不少小伙伴们已经看过陈凯歌的《妖猫传》了吧!这部电影通过对大唐极乐之宴的详细描写,不仅为大家展示了盛极一时的中国唐朝的魅力,更是写出了白居易在创作《长恨歌》时,对杨贵妃和唐玄宗爱情故事的探索和追求。那么在妖猫传中,长恨歌的创作故事是真的吗?

长恨歌和妖猫传有什么关系

《妖猫传》有个侦探故事的外壳。长安城接连出怪事,上至皇帝的死亡,下至贫民的中蛊,而所有的怪事都与一只会说话的黑猫有关。为了追查事情起因,白乐天(既白居易)与倭国沙门空海踏遍长安城寻找真相,却发现与三十年的前朝旧事有关,更与白乐天正在写作的旷世长诗《长恨歌》有关。

看完整个电影,除了这个并不高明的侦探故事之外,可供谈论的一是唐城的风貌和风物的恢复,二是整个电影对《长恨歌》的膜拜,可以说,若是没有读过此诗,会失掉大半的观影乐趣。

盛唐气象可以说是,一千多年来中国人心中的情节。而本片可以说是一次唐朝文学的普及。在电影中出现了唐朝的两位大诗人李白和白居易,两首绝世名篇李白的《清平调》和白居易的《长恨歌》的写作过程。甚至是连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掌故,也借着此片复活,而两位大诗人的个性真的就是我们接着课本一直接受的那个样子,不得不说日本作者梦枕貘确实对中国的唐文化下了一番研究的力气。

影片出现了大量壮观的唐朝风物,那巨大平整的长安城,精致艳丽的建筑和服饰,仿佛从仕女画中走出来的群演,和曾经只存在于文字之中的歌舞如《霓裳羽衣曲》等都一一复活。从对整个唐文化的复原来说,陈凯歌做得可圈可点,虽然做得不如侯孝贤《聂隐娘》的朴实和日常,似乎更接近历史真实。但是,作为一个幻想电影,其对唐朝风物的重现似乎更接近于人们的想象。

其实整个电影《妖猫传》可以说是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一次致敬。整个影片的故事核心和叙事动力都离不开长诗《长恨歌》,当然影片中关于杨玉环之死的叙述与《长恨歌》不同,反而接近《旧唐书》。

作为一个文化普及片来说,此片圆满完成了人物,只要中学毕业者,都会因看到那些语文课本上出现过的诗篇和诗人而会心一笑。当然,对于唐朝的想象,以及传达出的诗意,笔者更喜欢的是侯孝贤的《聂隐娘》,里面的很多场景和空镜填补的是经典唐诗的画面,侯孝贤是在用胶片尝试恢复唐诗的风骨。

妖猫传的历史背景

1.《清平调》的创作背景。首先是片中反复出现的李白的一句诗,“云想衣裳花想容”出自李白《清平调》三首,这是第一首,三首诗如下: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清平调》,乐府中有清调、平调,此指曲名。)影片中的极乐之宴当然是虚构的,真实的创作地点也非“花萼相辉楼”,乃在沉香亭。沉香亭,唐玄宗所建,在兴庆龙池东。创作背景据韦睿《松窗录》载:

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开元天宝》花呼木芍药,本记云禁中为牡丹花。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月夜召太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子弟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牋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按:这里的“开元中”当为“天宝中”之误,李白于天宝二、三年间才被召入宫任供奉翰林。)

诗中的花即指牡丹,以牡丹喻杨贵妃之美貌。三首诗丰神旖旎,雍容华贵,作为应制诗十分得体。

2.白居易作《长恨歌》时,官职为周至县尉,非起居郎,白居易压根儿就没做过起居郎,是做过秘书省校书郎。

3.白居易的《长恨歌》非如片中所说作于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实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十二月(公元806)。创作动机为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时有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而作。(创作原委详见陈鸿《长恨歌传》)陈鸿另作有小说《长恨歌传》与《长恨歌》相得益彰

4.本片最大的时间BUG来了——马嵬驿之变发生于天宝十五载(公元756),与片中所说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相隔五十年,不是三十年!!!常识性错误,无语ರ_ರ ...

先写到这里,剩下的回到家再写

5.片中晁衡(阿倍仲麻吕)的事绝大多数是虚构。据《旧唐书 东夷列传》载:“……其偏使朝臣仲满,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为朝衡,仕历左补阙、仪王友。衡留京师五十年,好书籍,放归乡,逗留不去。”但晁衡其实回过国,在天宝十二年冬,晁衡随遣唐使藤原清河乘船东渡,至琉球,遇风暴,与他舟失散,但他没有死,也是命大←_←,后辗转回到长安,所以影片中说他没回去过是假的。

6.但是晁衡在安史之乱时确实随唐玄宗人马往蜀中避难,不过捏造他和杨贵妃之间的暧昧情愫就是无稽之谈了。

7.忘了说了李白和晁衡其实是一对好基友,晁衡曾送李白一件日本裘服,李白很喜欢,经常穿。后来李白听闻晁衡的船队遇难,以为他死了,写下了《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后晁衡回赠一首:《望乡》:卅年长安住,归不到蓬壶。一片望乡情,尽付水天处。魂兮归来了,感君痛哭吾。我更为君哭,不得长安住。(时李白已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8.窃以为,片中白居易引空海去见那位老宫女,似暗用元稹《行宫》诗中的情境,诗云: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清代沈德潜评价:“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深以为然)

9.关于杨贵妃之死。杨贵妃究竟是怎么死的?是谁杀的?抑或是侥幸未死,逃出生天?至今是谜,聚讼纷纷,莫衷一是。

①为什么要杀杨贵妃?

这得先说说马嵬驿兵变了。兵变的起因有太子李亨策反说,高力士煽动说等,这里不做讨论。兵变的过程在《旧唐书 玄宗本纪》里记载得很清楚,士兵一路逃难,饥饿劳顿,心生怨言:

次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 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 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会吐蕃使二十一人遮国忠告诉于驿门,众呼曰: “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及诛杨国忠、魏方进一族,兵犹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陈玄礼这句话的中心思想是:安禄山叛乱完全是由于奸相杨国忠,请皇上杀了他,不然皇上安全难保。(这一口吻,近乎威胁)随后杨国忠被兵士以与蕃人谋反的借口杀死。然而杀死了杨国忠,将士们依旧围着驿站不肯散去。玄宗命高力士询问原因,得到的回答是“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于是为何要杀贵妃就很清楚了:

陈玄礼手底的将士们杀了杨国忠,进而迁怒于贵妃,要求将其杀死。

②杨贵妃是谁杀的?

《旧唐书》里是轻描淡写,笔端似全无感情的一句“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带过。写得唐玄宗铁石心肠,为保全自己不假思索的赐死了杨贵妃。唐玄宗心里究竟是如何想的,这里姑且不表。却给出了杨贵妃的第一种死法——自尽,并且命令由高力士传答。《安禄山事迹》里将这一段描写得十分详细:

高力士乃先入见太真,具述事势,太真曰:“今日之事实所甘心,容礼佛。”遂缢于佛堂舁置驿庭中,令玄礼等观之。玄礼等免胄谢焉,军人乃悦。

杨贵妃死于驿站里佛堂,但是这个“缢”字却让人浮想联翩,是杨贵妃自缢而亡?还是有高力士“从旁协助”就不得而知了。《资治通鉴》里爽快地给出了一种回答——是高力士勒死的。

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但究竟杨贵妃是自尽还是被高力士所杀?还不能下结论。

③其他死法

据刘禹锡《马嵬行》中的诗句。“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则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然而不知这种说法有何出处?

④杨贵妃有可能没死吗?

种种史料均提到的一点就是杨贵妃死后尸体向陈玄礼等几位统领展示过,并且大家看了都相信了。想一下骗过这么多双眼睛,可能性实在很小。

⑤杨贵妃是否东渡去了日本?

如果没死(前面说了,可能性很小)这也是一种说法。如果真是这样窃以为可以从《长恨歌》中寻到蛛丝马迹。(以下纯属个人观点)《长恨歌》中叙临邛道士“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则似乎暗指杨贵妃尚在人世。“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则“海上仙山”似指日本。当然了,《长恨歌》毕竟只是文学作品,存在虚构,这一段又经过了浪漫处理,不足为信。

长恨歌的故事是真的吗

长恨歌

作者: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电影和原著最直观的区别是,梦枕貘的小说让读者跟着角色一起去解谜,而陈凯歌的电影让观众跟着角色一起去听故事。其实电影对原著有所改编,无可厚非,但《妖猫传》和原著区别未免太大了些,这种区别不仅仅体现在故事情节上,更重要的,是作品核心主题的出入。

妖猫传,只是一个虚构的玄幻故事,和历史并没有全然的关系。